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悲傷卻又帶著希望的小說,文中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人性的美好境界。
小說中的翠翠與爺爺一直生活在茶峒山城的深山里,陪伴他們的還有只狗。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的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能嫁一個好人家,他操碎了心。船總順順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大哥忠厚老實;弟弟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兄弟二人心中都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愛情不知所措,不懂得跟爺爺或者二老表明自己的想法,最終等待到了一場悲劇。大哥在爺爺的暗示下找人到翠翠家提親,沒得到滿意的回復,大哥坐水船到茨灘,不料在漩渦中溺水身亡。爺爺傷心過后,為了翠翠的幸福又去找船總商量翠翠和二老的事情,結果被船總拒絕。船總認為是翠翠和她爺爺害死了大兒子,不同意二老娶翠翠,二老對哥哥的走很是愧疚,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的逼婚,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爺爺遭到船總拒絕后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懷著對翠翠無盡的愛與遺憾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著。
文中的最后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看到這樣的結局,不由的深思,人為什么不與命運搏斗呢?逃避只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猜忌,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面對機遇,要勇敢去把握,我們要有勇往直前的自信心。這樣,我們才會越來越閃耀,我們的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特檢院:張延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