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到凌晨三點,把麥家新作《人生海海》一口氣讀完。《人生海海》不同于麥家以往的間諜故事,這次他回歸鄉村,回到家庭敘事,寫得曲折回環,蕩人心腸。
讀《人生海海》,時常想起《望春風》——借個體命運之起落,寫鄉村社會的興衰(不過《望春風》的“挽歌“氣質更加迷人)。這至少證明,這一輩作家的精神資源某種程度上具有同構性。相比之下,《人生海海》更擅長經營一個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上校“的一生,就是大半部中國現代史,而《望春風》把特務、政治的問題處理為一個被包裹起來的“謎底”,主人公的身世之謎,也在精巧、雅致的敘述中被緩緩解開。
麥家接續了自己擅長的敘事領域,把上校在上海的特務活動、抗戰、內戰、朝鮮戰爭的故事都做了一個正面書寫,沒有繞道而行,這是兩部小說最大的不同。
《人生海海》第三部分的“倒敘”也特別有意思,在極端的“文革”年代,主人公飽受世人加諸其家庭之上的“苦“,終于逃亡到異國他鄉。至此,敘事便加上了一層“流亡”經驗,小說的格局一下子別打開了,進入了“世界”。再者,小說包含了很強的“救贖”情結,圍繞日本人(女鬼佬)對“上校”身體的爭奪,勾連起家國情懷和民族主義,最后又通過上校的瘋癲、智力退化和養蠶,回歸到一個“潔凈”的狀態,把歷史、戰爭、民族仇恨加諸其上的“臟”(道德的、政治的污點)還原并清洗,回歸到一個人堂堂正正的自由狀態。——按照詹姆遜《政治無意識》里的說法,這里的文本便是不折不扣的社會象征性行為(symbolic act),是對現實矛盾的想象性解決。這也恰好是小說讓人唏噓慨嘆之處:歷史的糾葛,人在戰爭、革命年代命運的微茫和虛無,這些,都被麥家以匠心獨運的情節鋪陳出來。
總體而言,小說的第一部和第三部尤其精彩,開篇三分之一處寫“文革”對上校的批斗和公審,卻有些狂歡化,敘事接近失控,人物也臉譜化、公式化。但好在瑕不掩瑜,后面的敘述一路高歌猛進,扎實而堅固。這是一部拿起來,就放不下的小說,久久不能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