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業家喜歡以“儒商”自居。如果“儒商”的含義是有文化的企業家,企業家以此為追求是有意義的。如果“儒商”的含義是儒家的“言義不言義”,那就或者是言不由衷,或者是給自己定錯了位。經濟學家把包括企業家在內的是有人都作為理性的經紀人,即他們行為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個人作為居民提供生產要素是為了收入最大化,作為消費者購買物品與勞務是為了效用最大化,作為企業家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從現實中看,企業家的經營活動也許有不同目標,但作為共性是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在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利”是受到排斥的,“唯利是圖”是一個貶義詞。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好像“利己”必定“損人”。經濟學家強調個人的利己,實際上是認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是一致的。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也就是貢獻社會,增進社會利益的過程。
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有這樣幾條途徑;一按消費者的偏好。二進行創新活動,不斷提高生存率。三承擔經濟活動的風險。四在與其他企業的競爭中獲利。五按最優化原則利用和配置企業擁有的資源。如果企業都做到這幾點,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也就實現了最優化。原計劃經濟各國的經濟改革往往是從承認利潤的作用開始的。60年代中期,蘇聯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從經濟學家利別爾曼一篇強調利潤作用的文章開始。70年代后期,中國的經濟改革也以重新評價孫冶方把利潤作為引導企業經濟活動“牛鼻子”的觀點啟動。今天,唯利是圖不應是一個貶義詞,利潤掛帥也不是什么修正主義。企業追求“利”,“義”也就在其中。中國所需要的正是大膽言利,敢作敢為的企業家。企業家來自精英,英語中的精英{EIite}這個詞來自法語,意思是社會的上層或杰出人士。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精英,而且由精英統治和主宰這個社會。精英的過程與社會的利益是一致的。競爭中產生的精英是社會的活力所在,F代社會,英雄不問出身,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成為精英的理想,并為此奮斗。
看了這部書我感到作為一個物業人,要盡我們一切能力服務好我們的業主。將心比心,急業主所急,思業主所想。用我們的愛心誠心和細心,換業主的舒心放心和安心。以服務質量求發展,強化服務意識,營造團隊力量。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口碑,為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
投資廣場項目部 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