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延安的故事(清正廉潔篇)》,該書以延安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工作、戰斗和生活為素材,通過36個小故事,在點點滴滴中展示了真實的紅色歲月,于字字句句間描繪了延安的時代風采,展現了延安時期的干部“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廉潔形象,為黨員干部補鈣壯骨、強根固本,永葆共產黨人本色提供了獨特的“精神鈣片”。
該書開篇文章是《只見公仆不見官》,1937年1月,經過長征落腳陜北的黨中央和紅軍來到延安,給古都延安帶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人們目睹了一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仆。中國共產黨的干部們爭當人民公仆的事跡不勝枚舉。黨的領導人和普通士兵一樣,住在簡陋的土窯洞,每天3錢鹽、5錢油,7分錢菜金,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服。美國著名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到延安訪問后,曾寫下這樣的話:黨的負責干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憑借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地工作,那里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甘為民仆恥為官”“只見公仆不見官”是延安時期黨的干部清正廉潔作風的真實寫照。正如毛澤東高度評價的:“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
在老一輩革命家言傳身教的感召下,只做公仆不做官,成為各級干部的自覺行動。廉潔奉公,簡潔樸素,成為一種時尚,上升到一種主流的精神。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曾在一次工作報告中詳細地描述了當年的陜甘寧邊區政府風清氣正、廉潔自律的情形:“廉潔奉公,已成為政府人員一般具有的品質。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從人民手里拿來的每一文錢,我們都用盡一切方法,使它用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保衛邊區的用途上。雖然個別的還有存在著浪費與貪污的現象,但是用錢少辦事多,仍然是我們工作作風的主要特點之一。我們的工作人員大都是一些不知疲倦的人民的忠仆,他們念念不忘的,只是抗戰與人民的整個利益。因為他們有全體人民作后盾,他們在一切困難面前都有著充分的信心與勇氣,也有著高度的工作熱忱。”
“只見公仆不見官”,這是一種政治理想,但它在延安卻成為現實。作為共產黨員,法院的干警,應豎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底線就是要廉潔自律。要堅守廉潔自律的崇高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就能認真做事、干凈做事;背棄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思想就會蛻化,就可能敗壞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