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這是引自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所著的《一個人的朝圣》。這本著作在2013年是歐洲首席暢銷小說,僅英美德三國累計銷量100萬冊,感動了36國,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xué)獎。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小說的主人公哈羅德于星期二早晨接到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妮·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郡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貝里克郡位于英國北部蘇格蘭,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這位老友奎妮原本是他在釀酒廠工作時的一個同事,后來因為替哈羅德頂罪被解雇之后再也沒有了聯(lián)系。多年未聯(lián)系,突然收到來信竟然是告別信。這封信一下子打破了哈羅德退休后這種索然無味平淡無奇的生活,他開始給奎妮回信,但是想來想去始終還是覺得不管怎么寫,在一個多年未蒙面的老友、在一個即將離世的人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最后他決定親自帶上這封回信去看她,走著去,不是開車,也不是乘火車、乘飛機,仿佛只有這樣,才最能顯示出他的關(guān)心和誠意,仿佛只有這樣,奎妮就會好起來,等著他的到來。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英里。
一路上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和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件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dǎo)致后來的分居。這些回憶都深深地折磨著哈羅德,都是主人公不愿面對的過去。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他的妻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隔閡。他們想起了剛認(rèn)識時的場景,想起當(dāng)時認(rèn)識時的玩笑,想起了二十多年來一起經(jīng)歷過的一切,最后莫琳決定開車去接丈夫回家,而她也見到了老朋友的安詳離世。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執(zhí)著于過去的得失,或者執(zhí)著于得失的原因,或者執(zhí)著于這種得失的原因是因為某人某個時間某個事情導(dǎo)致。其實無論得失,過去就是過去了,活在當(dāng)下,好好地活在當(dāng)下才是最重要的。過往的得失只是一把鑰匙,一塊磚,開啟了未來不同的門,不同的路。過往應(yīng)該留下的是反思和沉淀,在未來的道路上更圓潤,減少磕碰。無論工作或者生活,都要改變改善自己的思考思維,換個思路換個角度,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