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接觸劉墉先生的作品還是學生時代,那時候看的第一本他的作品就是《我不是教你詐》,當時被書中一個個小故事吸引,每個小故事都是一個人生,一個人生態度,一個人生感悟。人性的善與惡,相對而又共生,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非”也因為“是”而存在。
劉墉先生的作品中還有一本叫《螢窗小語》,同樣也是通過一篇篇短而精的小文章,這些文章是作者從身邊的人、事、物等現象,引發對于人生的思考。我想,一百個人讀會有一百種感悟,就算同一個人讀一百次,也會有一百次不同的感悟。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讓心靈得到那一刻的寧靜和升華,對生活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同拓展。書中每個真實的小故事,普通到就像砂礫,通過作者細膩的解析就展現出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有時候讀起來,有種醍醐灌頂,耳清目明的感覺。
文中有這么一段話“我認為教育也有所謂剪枝與摘心。對于那些心有旁騖的人,要剪其枝,使他們能潛心專志,認定目標。對于那些沖動莽撞的人,則摘其心,使其能按部就班,獲得更高的成就。”對于我們生活中,比如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由一張白紙,慢慢形成不同畫面的人生。在此過程中“好”與“壞”都不是絕對的,睿智的父母和責任心的老師針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剪枝”與“摘心”,使其規矩,使其方圓。
對于工作中,每個員工都有其“能”的一面,也有其“不能”的一面,取其長而發揮,避其短而修正,其實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剪枝”和“摘心”,每個人都是人才。甚至有些隱藏的強大也會被激發,從而善加利用。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一雙伯樂的眼睛,也不是每個人都有一顆向上的心。但是人的潛能是無窮的,只有有效的激發,才能發揮。如果不良的斷枝挖心,最后只會適得其反。
結合我們物業工作,業主的需求和滿意,也是在另一種意義的“剪枝”和“摘心”中不斷改善和進步。
不管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遇到多少坎坷,“黑白的心情,看見黑白的世界;彩色的心情,看見彩色的世界。”“對于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卻可能獲得新生。”劉墉新生的書,讓我們更會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