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詐》一書中,作者劉墉先生以親身感悟,并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為讀者呈現(xiàn)多維的處世智慧:如何諒解別人?如何利用矛盾?哪些事不必說?哪些話不去問?為什么得饒人時且饒人?為什么有錯時先認錯?怎樣做個不被冤枉的好人?怎樣理解一人贏不如大家贏~~~~~在這些劉墉先生列出來的人生處方中,平淡真實又溫暖的筆觸令人視野打開,它幫助我們在看清“詐”的真實面具時,樂觀包容、從容應對世事人生,完美解決生活中職場中的困惑與沮喪,開放身心,讓人生從“應對”變?yōu)椤摆A得”。
現(xiàn)在以一個小故事作為本次分享:人都要面子,你的禮物再實用,如果不把面子做足,只怕收到的會是反效果。
【本籍南京的老丁,一共有七個兄弟姐妹,但是1949年,除了兩個弟弟由老丁帶到臺灣,其余的全留在了祖國大陸。剛開放探親,老丁就著手準備返鄉(xiāng)的一切。對岸的信,更像雪片般飛來。老丁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紅筆勾了又勾,總算猜出一共有多少親戚,然后才能辦備禮物。“一人一份禮,絕不能少!”老丁心想。所幸自己的兒孫有許多穿不完或嫌小的衣服,“聽說那兒的人,現(xiàn)在一下開放了,都趕時髦,這些衣服跟新的差不多,正好可以送給他們。”自家的不夠,老丁甚至去找朋友要,忙了半年多,總算湊足了。在臺灣的兩個弟弟,因為時間沒辦法配合,老丁只好一人前往。三大箱行李,拎到南京,老丁足足躺了兩天,才喘過氣。親戚們一人一件,居然不多不少,每個人都說漂亮,而且跟著就穿上身,老丁拍了張合照回臺灣,見人就‘秀’:“瞧瞧!全穿我?guī)サ囊路业亩Y沒白送吧!”然后叮囑兩個弟弟照辦。弟弟們搖頭。“我們都忙,沒時間收集衣服,我只打算給他們每人一個紅包,錢不多,意思意思!”大弟說。二弟更干脆:“我啊,請他們吃頓飯就成了,熱鬧熱鬧!”不久,兩個弟弟都從祖國大陸回來了,據(jù)說受歡迎的程度,比哥哥有過之而無不及。“怪了!算算他們花的錢,跟我的禮物在價值上比起來,不見得多。而且我的禮,是親自扛去的,意義不同,怎么好像他們反倒吃香呢?”老丁百思不解,正巧有個小同鄉(xiāng)回去,就請對方側(cè)面打聽打聽。小同鄉(xiāng)回來,立刻向老丁報告:“才見面,好幾個人就提及你弟弟請他們上外資賓館吃大餐,說盤子有多講究,地方有多漂亮。也有人講你弟弟發(fā)紅包,人人有獎,非常大方。”小同鄉(xiāng)攤攤手,“可是就沒人提你送的衣服。有一天,我認出一個人穿的是你兒子的夾克,我就問。你猜他怎么說?”
老丁搖頭。“他說,舊東西,甭提了!”小同鄉(xiāng)頓了一下,笑道,“人都要面子,你的禮物再實用,如果不把面子做足,只怕收到的會是反效果。”】
送禮,有個原則,就是看對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實值的禮物;生活優(yōu)裕的人,你可以送個有情趣的東西。送禮給前者,你的“姿態(tài)”要低,才不傷人;送禮給后者,你的“姿態(tài)”要平,才不顯得諂媚。送禮,就是表示敬意、表示禮貌、表示尊重。對方是怎樣的身份,你要送怎樣的禮。怎樣的禮,也正可以表示受禮者在送禮者心中的分量。相對地,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禮。如果你沒有那個分量、那個心胸,就不要勉強自己。因為,如果送禮顯示了你的“優(yōu)越感”,或讓對方感到“自卑”,都失去了送禮的意義。
送者心安,受者心歡,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送禮是大學問,不但要送得“對”,而且要送得“巧”。“實用”不等于“情意”,“價值”不等于“重量”。你即使送東西幫助人,也一定要把對方的面子做足。
結(jié)合自身和現(xiàn)實,其實就是換位思考,將自己放在“接受”的一方,模擬一下若自己處在相同的境況中,“接收”到“對應的禮物”和“聽到”那些話,會是什么感受。不是自己認為的“好”就是好,不要強制也不要過度反抗,所以往往是“一拍即合”才是皆大歡喜。
也可以引用到物業(yè)工作中,我們以業(yè)主的視角和需求結(jié)合到工作中,然后不斷完善,才能使業(yè)主身心皆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