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古代著名勸善書,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員、思想家袁黃。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以親身經歷,講述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后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文中“立命之學”中,袁了凡在慈云寺偶遇一老者孔先生(根據云南縣志,此人是著名易學家楊向春,化名孔先生),精通黃極數預測未來,說袁了凡有當官的命,于某某年考第幾名,某某年當貢生,某年當縣長,什么時候告老還鄉,命中無子,何時壽終等等。袁了凡確實在若干年中的考試,當官等等不管時間還是名次都與孔先生所說無異,故他篤信了宿命論,認為“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從此再無上進心,無欲無求,甚至天天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不想不思。直到遇見云谷禪師,二人靜坐三天三夜后徹夜而談,終于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改變命運。
他說:“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也就是說,道德仁義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貴也可以自己求得,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信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聽命于天,聽命于他人。
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比方在高架上開車,生活就跟這高架上行駛的車一樣。生活就是高架橋,走哪條高架,開往哪個方向。選擇了一個入口,上了高架,就算發現是錯的,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開,找到下個路口調整路線,也許下個路口就只有2KM,也許下個路口要8KM,也許就沒有路口。也許任性的人,還堅持自己是對的,就算把車開到燃盡最后一滴油,前面沒有盡頭,到不了目的地,前方的路是始終是對的。也許認命的人,好吧,開吧,總會給我出路的吧。也許認清現實的人,堅持,再堅持一下,等下個路口就調頭。
前方的路是寬是窄,是明是暗,是鮮花還是荊棘,老天爺決定不了,看自己的選擇。
這本書值得一閱,在現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在無窮變數的當下,可讓心靈得到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