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超級喜歡這本書的態度,一開始就被書名吸引了。說出了我好多年一直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意思。以后再遇到“變態減肥”的伙伴,我一定要把這本書擺在她面前,跟她好好講一講什么是吃。
記得很早之前沈殿霞、曾志偉等一眾港星和潘長江等大陸喜劇明星和體育健將一起在春晚上表演了一個小品。小品名字沒記住,但是他們宣傳的那種健康意識我記住了“不論你胖還是你瘦,身體健康就是美”。其實,我們與食物的關系也是如此,吃多吃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吃飽,身體需要的能量夠了就好。
這里邊還有我們一個中國家庭常見的誤區。就是一直叫孩子“多吃”“不能剩飯”的多吃,經常吃剩菜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主婦們由于做飯量大,吃不完的時候,會催促孩子們多吃,認為飯就是能量,能讓孩子長高,殊不知,過多的食物,消化不完,就會變成脂肪堆積在身體里。吃不完的食物會在下次吃飯,或者隔天吃飯的時候,再熱給大家吃,一道菜很有可能會吃好幾天。實際上食物的很多營養在第幾次加熱的時候,已經被損壞了,我們吃的其實已經不是營養了,很可能也是堆積在我們身體的廢物。
不得不說,外國人有時候在很多事情上,比我們冷靜。雖然我也覺得漢堡奶油的西餐也不是很健康。不過那種飲食文化里都有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但我們吃飯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生命所需,維持我們的身體健康,每天有一定量的食物就夠了。我們需要的不是消滅食物,我們也不是為了挑剔食物、拒絕食物,我們是要與食物合作,達到維持自身健康的目的。
這本書,不僅給我們灌輸“暖心暖胃”的與食物合作的方法,還跟我們講了“與食物合作”理論背后的大量技術支撐。
我曾經反思過,為什么減肥是一個永恒話題,為什么很多人一直在減肥卻沒有成功,為什么明明一天其實吃2頓飯也可以,為什么人們不餓的時候也會瘋狂的吃飯?其實仔細想一下,“吃”其實是人類的欲望之一,也是本能之一。很多時候吃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不是一種生理需求,人們不僅是餓的時候會吃,在心里壓力大的時候,煩的時候,累的時候,都會靠吃來緩解。因而才越來越胖,身體的負重才越來越多。看到自己肥胖心情又更加不好,如此往復的惡性循環。
本書中,也將這一點寫了出來,我們有時候,吃東西不是生理需求,而是心理需求。尤其是在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內心越來越孤獨的現在。
健康減肥,快樂生活。
嗯,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