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白色橄欖樹》,內心充滿著悲傷,充滿著震撼,充滿著遺憾,又充滿著幸福。悲傷著阿瓚那么善良、正直的一個人,竟然經歷了那么多的痛苦(痛苦完全不能闡述他被俘后的經歷,我不知道用什么詞語能更好的去形容他的經歷,滿滿的心疼);但是又覺得阿瓚和冉冉是幸福的,經歷過萬千磨難后,他們依然彼此相依,彼此陪伴,彼此依賴。
“戰爭從來都不只是帶走了死者的生命,更是吸走了幸存者的魂靈。”
“英雄被人銘記,刻在石碑上;幸存者被人遺忘,面目全非。”
每次看到新聞中播的戰爭的新聞,看到那些一閃而過的戰士,不知道他們的國籍,姓名,年齡,就會在想他們什么時候能平安的回到他們的國家,見到他們的家人呢,會不會有的戰士就再也回不去了呢。
英雄和幸存者,突然覺得這兩個詞竟不覺得是什么“好”的詞語了。只有死亡了才能會被追為英雄,經歷過戰爭的磨難,活著歸來的才是幸存者。是啊,長久的在戰場上,天天面臨槍林彈雨,天天有人在自己身邊死去,天天能看到人的尸體和各種血淋淋的場面,人的心理怎么會和沒有經歷過的人一樣呢,怎么會不產生恐懼和害怕呢,即使是在強壯的男人,也都是有脆弱的一面的呀。畢竟都是血肉之軀,都是有感情的人類。對于幸存者,我們真的是要有更多的關懷。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一點善意,多一點微笑,多一句關心。
我們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無法想象戰爭下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但是從文中的描述,能感受到無奈,對生的渴望,對和平的渴望,對生活的希望。 經歷戰爭的小朋友,在戰后的殘骸中去尋找可以吃的食物,仿佛他們已經不在害怕,但其實更多的是生的本能驅使他們放棄害怕,他們必須尋找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方法,我想這就是本能吧,努力活下去,堅強活下去的本能。畢竟,又有多少人會不懼怕死亡呢,更何況還是幾歲的孩子。
當恐怖分子以糖果為誘餌,吸引幾十個孩子在他身邊圍繞,并引人肉炸彈時,那個畫面仿佛出現在我的眼前,想象就膽戰心緊,渾身打顫,他們究竟如何下得去手呢。但是又覺得至少那些孩子們沒有受苦,他們是在一個謊言中“美好”的去了沒有苦難的天堂,不會在忍受戰亂,不會再忍受饑餓,不會再擔驚受怕。可是想象,這又是可悲的。
當宋冉脖子中彈蘇醒后,那種看不到心愛人的痛苦、彷徨、無助,真真的是揪著我的心。內心是多么希望醒來就看到阿瓚,聽到他平安無事的消息,可是現實卻又是如此殘酷。當她忍痛起身再次踏上伽瑪那片土地去尋找阿瓚時,那份愛,那份執著,那份堅持,又是如此的讓人感動。當看到戰后重建的城市,遍能深深的理解為何她的內心沒有一絲絲的喜悅。這是她深愛的人,拼了命換來的,可是她卻不知道他現在身在何處,是死是活。這種悲傷,真的是讓人無比沉重。
很慶幸,宋冉找到的阿瓚,并把他帶回了國。雖然現在的阿瓚精神狀況出了些問題,可是他依然堅持著,依然努力的活著。每每看到文末描述他們的生活狀況,覺得溫馨,又覺得揪心。很怕某一天阿瓚突然就離開了,那樣冉冉是否會承受的住。不過還好,還好他們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還好阿瓚陪了冉冉十年,還好他們有了美好的回憶。寫到這里內心突然感到強烈的悲傷,胸口和嗓子堵的難受。因為最后阿瓚還是努力失敗了,可是他那么頑強的努力過。就像文中所說;“那苦苦掙扎又充滿感激的十年里,他對母親的愛與責任,對過往的遺憾悔恨,對理想的堅持求索,對人生的迷茫和慶幸,對生命的渴望和珍惜,都在那一聲槍響中,隨著他的離去,煙消云散了”。
人生有這樣一夫,一父,宋冉與他們的兒女都是幸福的。因為心中有愛,因為曾經擁有,因為不曾浪費那美好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