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突發,學校停課在家教育小孩學習的閑暇之余,陪孩子讀了讀《三字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也是現代教育的必學的讀本,大家對它也十分熟悉,大家經常可以在電視電影的場景里聽到私塾里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人之初,性本善...”它采用三言韻語,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便于理解,通俗易懂。讀了它,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孝順、什么是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三字經》里的第一段,雖然比古詩的字數少,但是它說明了很多道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來處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里,人的性情就漸漸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父母沒有對小孩子進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專心致志。
孟子小時候,有一次逃學回家,孟母一氣之下將剛織好的布剪斷,教育孟子讀書要腳踏實地,堅持不解,否者就像剪斷這匹布一樣,前功盡棄。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環境,三次搬家。就有個后來的成語“孟母三遷”。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里面的一句是:“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因為這句話的意思令我很受感染,意思就是:“狗在晚上看家,雞在早晨叫醒人們,人如果不學習,怎么能成人呢?”如果不學習,何談在社會上發展呢?
接下來的這句,是上一句話的后面一句:“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的意思也讓我深受感染:“蠶會吐絲,蜜蜂會制造蜂蜜,人不學習的話,還不如這些動物。”是呀,許多動物會為人類制造東西,而有些人呢,又有多少人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還不如這些辛勤勞動的動物們呢。
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老師教導著我們,有嶄新的書本,父母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么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對他人。其次,要學習各種文化知識,要通過國知識的學習,增加自己的閱歷,才能更好的掌握技能,更好的服務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