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一篇神魔長篇小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有唐僧、孫悟空、朱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五人團隊最后能取得成功的要素,在于針對每個人的需求給予滿足,從而激勵大家一路向西。朱八戒,他原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貶到人間,卻錯投豬胎,雖說他性格溫和、憨厚單純,但又好吃懶做、貪圖美色,這廝也就只滿足于他自身的生理需要了!沙和尚,他因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后經南海觀世音菩薩點化,拜唐僧為師,與孫悟空、豬八戒一起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后被封為“金身羅漢”。他的經典臺詞“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啦!”、“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啦!”“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啦!”對他來說安全最重要。白龍馬,小白龍原來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幸免于難,后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無奈他不識唐僧和悟空,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后經菩薩點化,變成白龍馬作為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于修成正果。小白龍所尋求的是一種歸屬、一種認可感。孫悟空,雖然他本身的能耐很大,但是一直不被他人認可,被封為“弼馬溫”,知道真相的他惱羞成怒辭官不干,自立為“齊天大圣”求得尊重,大鬧天宮,最終被壓五指山。后保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最后修成正果,被封“斗戰勝佛”,求得了尊重,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了認可。唐僧,他十八歲出家,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多歲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后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西行取經途中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癡心不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雷音寺取回真經,造福了更多的百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自我理想自我價值的追求得以實現。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