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現實的社會,你的資本,你的社會地位決定著別人對你的態度,所以人們才會那么的努力,不斷地去爭取自己可以爭取到的資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制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驚人而殘酷,災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生,即使是嚴重的燒傷也可以用順勢療法治療;女人就該待在廚房里,而哥哥肖恩以愛之名,施加的殘酷與虐待則更可怕,女人穿裙子與男人交談就是“妓女”,而塔拉則麻木地承受,不斷被洗腦,繼而欺騙自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應該說父親、母親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們一起用家庭的名義、愛的名義束縛著、欺騙著、壓迫著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對家庭的背叛。這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見、親情,與家庭環境結合在一起的關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讓人無法掙脫,塔拉的姐姐奧黛麗就是如此,她的良知與常識一度清醒,她想要去與塔拉一起對抗肖恩,可是當她深陷在那種狂熱與偏執中時,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個更容易的選擇。
作者塔拉從17歲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廢料場,到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既現實又夢幻。達荷州到楊百翰,楊百翰到劍橋,愛達荷州到劍橋,塔拉與愛達荷州的物理距離便是塔拉與父親及家人心的距離。塔拉在飛往她的山卻與自己曾經熟悉的地方和家人漸行漸遠。可能這是很多人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著的,生活中不斷地面臨選擇,選擇意味著舍棄,不管我們給出什么理由放棄些什么,選擇拿起什么,最終都是忠于我們自己的內心。
也許之后我們會重拾起曾經放棄的東西,沒關系,這也是忠于我們的內心。最后,我認為世間百態,都應該被溫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