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推薦這本書?首先,它備受推崇。巴菲特是享譽全球的投資家,這本書的作者正是巴菲特的研究生導師,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導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評價這本書為“有史以來,關于投資的最佳著作”、“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投資圣經”。著名財經雜志《財富》評論道“假如你一生只讀一本關于投資的論著,無疑就是這本《聰明的投資者》!备窭锥蚰繁救艘脖蛔u為現代證券分析之父。
本書第一章,作者對投資和投機進行了區分。投資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安全、獲得適當回報。凡是不符合這三個條件的都不是投資,而是投機。每個人在做每一筆理財的時候,都應該一一對照這三條:是否對理財產品有深入分析,當然怎樣才叫深入分析,沒有統一規定,但至少要問問自己,我的理財產品是哪個公司的?經理是何許人?成分如何?比例如何?收益及費用如何等等。確保本金安全,就是要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如何,投資的底線是本金安全,無視風險的行為不能算投資,如重倉垃圾股,這種行為就很難認定為投資。獲得適當回報,重在“適當”二字。投資和投機都是為了獲得回報,但區別在于獲得回報的期待程度。以一夜暴富的心態進行理財,往往是一種投機行為。
可見,投資的三個條件中,最關鍵最難的是深入分析。它是主客觀統一體。有深入分析的意識未必就能做出“深入”的分析,也就是“有心無力”。對于無法或不愿進行實際上深入分析的人,格雷厄姆將其稱為防御型投資者,他們最關心的是本金安全,在此基礎上希望獲得適當的,至少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對于這些人,格雷厄姆給出的建議是:資金分配上,將一半左右的資金投入債券等低風險理財產品,其余進行股票投資。股票只選擇那些長期具有盈利記錄和強有力的財務狀況的重要公司的股票。對于愿意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分析的人,格雷厄姆稱之為積極型投資者。對于積極型投資者,在選股方面,可以選擇更穩健可靠,潛在回報更有吸引力的證券。更為重要的是,積極型投資者應當有一套穩健可靠的投資策略,同時該策略尚未流行。也就是說,并不是多買股票,多看書就可以成為合格的積極型投資者,你必須有一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這一方面能指導你進行持續性投資并不斷在實踐中完善策略,更為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去追尋各種小道消息,盲目投資,從而逐漸失去投資的獨立自主權,最終喪失本金。
第二章,作者分析了通貨膨脹對投資的影響。格雷厄姆認為,通貨膨脹預期下,股票并不一定比債券更優。一方面沒有歷史數據支撐,另一方面股市本身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通貨膨脹與股價、利潤沒有密切聯系。同時他認為,股票比債券更能抵御通貨膨脹。
第三章,作者對1871年至1971年這100年間的股價進行周期性分析,幫助讀者梳理了近百年的重要股市事件,從而獲得一個全局性的認識。
第四、五章,作者進一步對防御型投資者如何進行股票選擇給出原則性指導。格雷厄姆指出,防御型投資者投資股票應遵循以下原則:分散投資、投資大型、知名、財務穩健的公司、公司長期連續支付股息、市盈率在七年平均值附近,一般不超過25倍。成長股不適合防御型投資者。同時他強調,對于初學者,不要把精力和金錢浪費在試圖戰勝市場上,應當對證券的價值加以研究,并以盡可能小的資金,對自己在價格和價值方面的判斷進行嘗試性檢驗。
第六、七章,作者對積極型投資者的股票選擇給出了更詳細的建議。格雷厄姆認為,積極型投資者可以關注廉價證券和二類證券。所謂廉價證券,就是價值至少高出當前價格的50%。當然一般投資者很難說出股票的“價值”,因此,可以從低市盈率、低市凈率角度去考慮。廉價證券中關注那些長期基本面良好,因意外事件或周期性因素導致價格下跌、冷僻行業以及忽視實際利潤導致的廉價的股票。二類證券包括重要行業的非領導股票和非重要行業的領導股票,不包括成長股。這類股的股息回報率較高、牛市期間會回到合理價位,而下跌空間有限,且有被收購的可能性。另外他指出,將三分之一的股票資金用于購買外國股票的共同基金有助于防范國內市場風險,同時分享國外成長收益。目前直接投資國外股票有一定困難,但是可以通過支付寶等平臺投資國外股票型基金。
這里,格雷厄姆對市場上“低買高賣”的投資說法進行評價,他認為低買高賣基本上是不可行的,除非擁有特殊的才能或感覺。這體現了他對技術分析持否定的態度。很多人將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視為兩大對立門派,包括格雷厄姆本人,對技術分析也是嗤之以鼻。實際上兩種學說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我認為兩者在證券分析的具體適用上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價值分析,也叫基本面分析流派強調,從公司基本面出發判斷股票是否值得購買,也就是從眾多的股票中篩選出優秀公司的股票,一旦選中就應該購買,沒有擇時的概念。然而事實上,同一家公司,基本面具有相對穩定性,但股價在短期卻有極大幅度波動的可能。如果不擇時,雖然能買到好股票,但付出的是極高的價格成本,對投資者來說,盈利空間受到擠壓,且股票價格未必能按預期的方向走。
技術分析流派認為,基本面分析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如信息不透明、造假等行為都會大大削弱基本面分析的可靠性,而價格指數則真實反映了股票的所有信息,他們在對長期股票價格指數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股票價格指數的走勢具有趨勢性這一重要論斷,認為長期來看,任何一只股票都不可能脫離大盤走勢(短期的偏離是正,F象)。在此基礎上,分析出多種預示趨勢上漲、下跌、盤整、反彈、回調的技術模型,認為只要出現了上述指標,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投資操作。可見,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解決了不同的問題,各有所長。投資股票的首要問題是投資什么股票?對于這個問題,技術分析很難回答,但基本面分析可以,因此,我們學習基本面分析的方法來構造我們的股票池。其次要回答何時買賣股票的問題,基本面分析只有在公司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時才發出買賣指令。一方面,事實上股票價格的變動遠遠早于變化信息公布的時間,也就是說,等投資者知道公司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時,已經失去了出逃或買進的最佳時期;另一方面,哪怕公司基本面沒有絲毫變化,股價也會隨行業甚至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發生變化,這是基本面分析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而技術分析可以從圖形上看出價格變化趨勢,在突破買賣點時發出買賣指令,實現及時的買賣。因此,我們學習技術分析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找到最合適的買賣點。當然,技術分析的難點在于找到及時性強、成功率高、操作簡單的買賣趨勢指標。
在股市技術分析權威之作——《股市趨勢技術分析》一書中,作者提出了股市的三種趨勢:基本趨勢、次等趨勢和小趨勢,同時概況了一些重要形態,如頭肩頂形態(又分為標準頭肩形態、復合頭肩形態)、頭肩底形態、休眠底形態、圓頂形態、圓底形態、對稱三角形形態、直角三角形形態、上升三角形形態、下降三角形形態、箱體形態、M頂形態、W底形態、鉆石形態、楔形形態、旗形形態等等。從操作層面來說,這些形態類型多樣辨識難度大,同時這些形態形成的周期長(一般是月線級別)且滯后。往往是上漲中后期才發出買入指令,下跌中后期才發出賣出指令,一來一回沒有太多的獲利空間,對中短期波動無能為力,積極型投資者基本無事可干。正如格雷厄姆在本書后面章節批評的:“從1938年開始,道氏理論的操作主要是使從業者在較低的價格賣出,然后又在更高的價格買入。此后近30年的時間里,僅僅購買并持有道瓊斯工業指數的人,能夠得到明顯更好的結果。”而我國近幾年流行的神秘《纏論》中的趨勢指標更是晦澀難懂,學界倒是借此概念出版了不少《纏論》解讀類書籍,不知道這些作者除了稿酬外,在股票投資實戰領域是否有所更大收獲。
格雷厄姆在前文中提到,積極型投資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投資策略,且該策略尚未流行。對我們而言,技術分析的策略也是如此,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分析策略。因為“某一理論廣受歡迎這種現象本身會對市場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削弱這種理論的長期盈利能力。道氏理論似乎可能在創造著這種自我驗證。”
第九章作者對基金投資進行評論。格雷厄姆認為基金總體上是有用的,至少培養了人們儲蓄和投資的好習慣,并免受股市錯誤投資的巨大損失。他認為優秀基金一般具備以下特點:
1)經理是該基金的最大股東;
2)費用低廉;
3)敢與眾不同,不盲目從眾;
4)不接納新的投資者,以免受基金膨脹之痛。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就要考慮賣出:
1)該優秀基金的經理跳槽;
2)資產過度膨脹;
3)費用大幅上升;
4)羊群行為:從眾,安于現狀。
5)交易策略大變。
第十一章作者介紹了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估值的方法。
第十二章作者對每股收益進行討論,提出以下因素(主要是財務處理)會導致實際收益不真實,需要投資者注意:
1)使用特殊扣除法:如預提未來的虧損導致實際每股收益偏低;
2)由于以往虧損導致所得稅下降進而使實際實際每股收益偏高;
3)大量可轉債的稀釋作用使實際每股收益偏低;
4)折舊方法的變更;
5)研發費用扣除方法變更:一次性還是分攤;
6)存貨估價方法變更:先進先出還是后進先出。
第十三章作者以四家上市公司為例進行了公司比較,可以從盈利能力、穩定性、增長率、財務狀況、股息及股價歷史變化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第十四章作者對防御型投資者如何進行選股進行更詳細指導:
1)企業規模適當:排除小企業;
2)財務狀況強勁:流動資產為流動負債的兩倍;
3)利潤穩定:過去十年均有利潤;
4)股息記錄:過去二十年連續付息;
5)利潤增長;
6)市盈率適度:不高于過去3年平均利潤的15倍;
7)股價資產比適度:不超過1.5倍。
當然作為讀者,我們學會這些分析視角就可以了,具體數字僅做參考。
第十五章作者對積極型投資者的股票選擇給出一些建議。建議積極型投資者應該尋找被低估、受歧視的股票。
第十六章作者評價了可轉換證券及認股權證。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盡量不要去碰牛市后期新發行的可轉換債券。
第十七章作者列舉了四個案例來說明投資者如何因為忽視了一些基本的警示信號導致虧損。
第十八章作者從市值倍數、凈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每股收益、利潤增長率、利息保障倍數等角度,對八組公司進行比較分析,建議投資者尋找價格大大低于價值的股票。
第十九章作者介紹了股息政策。格雷厄姆指出股東應當對管理層抱有更加明智和積極的態度,要慷慨地對待工作出色的管理層。一般來說,成長型企業留存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比現金分紅更有利于公司發展,但業績平平的公司還是分紅到手好。送股是將利潤轉化為股本,轉股是將資本公積轉化為股本,所以公司只能在盈利情況下才能送股,但虧損情況下仍能轉股。
第二十章,作者介紹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邊際”。格雷厄姆指出,所謂“安全邊際”,是指一旦公司未來的收益下降,也可以防止投資者遭受損失。分散化是保守的投資者長期堅守的信條,當購買具有安全邊際的證券種類越多時,總體利潤超過總體虧損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分享書中一段極具啟發性的話:一次幸運的機會,或極其英明的決策所獲得的結果,有可能超過一個熟悉業務的人一輩子的努力,其背后存在著有準備和具有專業能力等條件,必須打下足夠的基礎,具有一定的手段、判斷力和勇氣,才能利用這些機會。
